第186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86章
這兩月來的捷報讓不少百姓放心的同時, 對柳安這個深受愛戴的好官兒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茶館的說書先生近來講的正是柳安當初在西北軍闖蕩的故事,京中不少百姓這才知道原來柳安還有個玉面小將的稱號。
他們平日見到的柳安都是文質彬彬,就連與人紅臉兒吵嚷都沒有過,在知曉他要上戰場後還擔憂過他。乍然知道柳安的過往, 不少百姓還有些不敢相信。
在說書先生不遺餘力的宣傳下, 民間對柳安的不信任感也減少了許多,不少原本就崇拜柳安的人更是吹捧起他文武雙全的名聲來。
當然, 更重要的是皇莊上的各類糧種一直都是柳安在負責, 眾人看到吃飽穿暖的希望後自發感激起柳安這個主事人。即使後來柳安忙於政務很少往皇莊, 但皇莊的規章制度仍是他留下的框架。
除了對西征大軍的熱議,不少百姓也註意到通向皇陵的長長的路。自那邊開始修建, 水泥這種新興土料的出現就已經傳遍整個京城,甚至有向外擴張的趨勢。
尤其一些住在鄉下的百姓,他們走慣了土路、青石板路,猛然一見這樣平整的水泥路更是又驚訝又稀罕。若非那條路總有官兵把守, 又是通向皇陵, 只怕這水泥路早就被好奇的百姓擠滿了。
九月初,趙鈺正式下令開放通向皇陵的水泥路, 在不影響內務府公務時允許百姓前去。
先前趙鈺曾命百姓種樹, 其中最多的就是在通向皇陵的方向。因為這個方向其實居住的人最少,因為靠近皇陵也帶著一種特殊的意味。
毫不誇張的說, 水泥路其實是處在樹林子裏頭的。原先雖說大部分都是土路,但兩旁的行道樹乃是凈土樹, 與其他的椿樹、白楊等差別頗大, 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幸好原先這條土路就夠寬廣, 即使改成水泥路也不必砍樹, 不然只怕這水泥路旁只怕就缺少了標志性的凈土樹了。
如今天氣漸漸涼下來, 百姓們往小樹林裏鉆只會嫌冷,可這不一樣!這可是水泥鋪成的路,京城裏的頭一份,但凡碰上外鄉人過來,十有八九都會問上一句。
若是他們身為本地人都不清楚,那豈不是丟了大面子了嘛。
因此不少百姓都成群結隊的往水泥路上跑,生怕落後一步就跟不上京城最時興的話題。去得多了,他們也都發現水泥路的好處,有些家有餘財的還盤算著要不要也在家裏修個水泥地面。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聖人折騰出的東西很少有賣高價的。如同肥皂、火柴、玻璃窗等,貴有貴的好處,便宜也有便宜的好處,雖說貴賤不同,但尋常百姓買個便宜的就足夠改善生活了。
而且不少男人都悄悄觀察過,皇家修的水泥路厚厚一層,花費自然不小。但若他們提前平整土地,也能只用薄薄一層水泥。
到時候他們也不用擔心每次下雨地上全都是泥,一腳一個坑。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腿腳本就不便,若是不小心跌倒就要了命了。
於平民百姓而言,生活最是平淡不過。兄弟間即便爭奪家產,也只是鍋碗瓢盆兩句口角而已,遠不到謀財害命的程度。與父母的感情不見得親密,卻也做不出看著老父老娘顫巍巍一時不防就喪命的事。
趙鈺不知百姓們已經打起水泥的主意,他短時間內也不打算將水泥路全都鋪出去。畢竟水泥要用到鐵粉,雖說大乾並不缺鐵,但趙鈺還有些顧慮。
他看過卷宗,凡是做工場地粉塵碎屑多的,匠人們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肺部病竈。而大乾的鐵礦確實不少,探明有鐵礦的縣就有將近三百個。
一則大量開鐵礦於匠人有害,二則全速挖掘鐵礦後不僅當地會遺留礦坑礦洞,子孫後代也無法再享有這些資源。
趙鈺考慮了又考慮,最後還是將目光放在外國。大乾的鐵礦還是按著原有的節奏來,出產的這些鐵暫且夠他們用了。如今開放海禁,不少外國船只都遠航而來,從他們手上買鐵囤積也是個好主意。
設在南方的皇家造船廠也接連傳來好消息,在拆解了兩艘西洋船後木匠終於堪破西洋船的秘密。在西洋船的基礎上,木匠和鐵匠又敲敲打打改動一二,終於造出能航海的大船,已經在近海岸處下海試驗。
皇商吳家被派去主持造船廠的大小適宜,凡事都兢兢業業不敢懈怠,心中卻頗為得意能在一眾皇商中脫穎而出。他接到趙鈺的指示要學習西洋船制法也沒有異議,全然不像其他造船廠的人嘀嘀咕咕。
總而言之,吳英已經正式上折將試驗結果上報,從結果來看確實具備了出海的條件。趙鈺便傳信昭毅將軍,讓他點幾隊官兵隨船出海。內務府的人也在趙鈺的示意下收拾準備出海交易的商品,由禁軍壓向南方。
不僅如此,為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趙鈺還特意命翰林院寫了幾封國書,又命鴻臚寺的官員隨行。為安全起見,趙鈺也並未要求航隊直接駛向遠洋,而是要先沿著當初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航行。
這些在皇室內部也有留存的資料以做參考,只要小心些可謂萬無一失。雖說如今大乾四方都不太安寧,可所有人都還在觀望西征戰事,在未曾塵埃落定前沒有人敢伸手試探。
基於此,奉命航行的上至大臣,下至官兵民夫,都沒有太過抗拒。更別提陛下還承諾若發生意外,民夫以官兵待遇撫恤,官兵以七品官待遇撫恤,官員均以高一級待遇撫恤。
只要見過南方那些洋人交易場面的人都清楚出海可謂一本萬利。活著回來嘉獎定然不少,家中也能多出餘財供養父母、教養子孫。若是不幸身死朝廷每年也會撫恤,家中妻兒老小也能有生計。
賈璉原以為如今柳安和謝齊志都身負重任,蘇指揮使又在葭州護衛陸頤,再往下數就該自己是趙鈺最信任的人。在皇帝即將組建船隊遠航時還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既擔心出海後無法生還,又眼饞出海獲得的巨大利益。
誰知到最後皇帝表哥都沒有提起過他,不免讓他有些洩氣,只能眼看著船隊離開。
就在大乾的船隊駛離港口後,工部也終於傳來好消息。工部上下總算又能將頭高高擡起,暫且忘卻殿上脫衣受杖的恥辱。
這次工匠們新研制出來的灑水車可是用來耕種的利器。不是哪個地方都能用上水車的,而且修建水車也要考慮到當地的情況。
別看不少村莊都是依山傍水,水源充足,但在灌溉時節上下游村落發生械鬥的不在少數。而灑水車操作一次灑出的水是定量的,只需要給牛套上車,人在上面坐著,每隔一段距離拉下灑水繩即可。
這灑水車極為省水,可用於水源並不十分充足的地方。可即便是非常缺水的地方,也能駕車到遠處拉水回來。
趙鈺正聚精會神的聽著工部尚書唾沫橫飛的介紹匠人們研制出的灑水車,時不時頷首示意自己在聽。工部尚書說得也越發起勁,得意的請趙鈺到宣政殿外觀看。
趙鈺本就十分滿意,見到灑水車的實物後就更滿意了。匠人們知道這水車是要用於農田、除灰的,因此設計時就少了那些華而不實的雕刻與裝飾。
車身整體猶如馬車廂一樣,只是在打開側上方的開口往裏看去,才發現裏面另有乾坤。不知作何用處的齒輪密密麻麻的鋪在車廂底部,裏面浸著一層水。
趙鈺示意他們往裏添水當場試驗,匠人也沒有怯場,穩穩當當的一邊趕牛一邊灑水。拉著下面的繩子時下面會忽然出水向四周噴灑,持續五六秒後再拉一次即可。若要灑水的面積較大,便可持續不斷地反覆拽拉。
而從上方出水,則是拉著上方的繩子拽拉。只是相比較起來,下方噴灑的水更加均勻圓潤形似水霧,上方則是大些的水滴。
雖說當初強調也要能從上方噴水,但匠人們在制作時心照不宣的將重點放在了給地面灑水上。而且為了照顧凹凸不平的土地,灑水車的車架也擡高了許多,整體也使用更為輕巧的木材。
這並沒有達到趙鈺預想中的效果,可向地下灑水的功能卻做得差不多,算是差強人意。
匠人從車上下來後便垂手站在工部尚書身後,見趙鈺不言語有些忐忑,原先的自得也漸漸散了。
工部尚書很是喜愛的看著灑水車,有些不明白趙鈺為什麽不說話,連個讚許也沒有。他試探道:“陛下以為如何?”
趙鈺靜默一瞬後,看向工部尚書道:“什麽地方的農田需要用灑水車來灑水。”
工部尚書一楞,忙答道:“自然是用水並不方便、或是缺水的地方。”
他剛說完自己也反應過來,連聲道:“是臣糊塗了,這灑水車還需改進。”
貧窮的村莊各有各的難處,而富裕的村莊卻大多有共通之處,必然有取水方便的優勢。畢竟用水澆地才能讓莊稼長好,莊稼長好才能吃飽穿暖。
對這些地方來說用水車即可,不必特意買灑水車來澆地,他們並不缺水。不缺水不一定富,可缺水一定窮,這樣的村莊又怎麽可能有牛這樣的牲畜呢。
趙鈺見那木匠臉色驟然蒼白,顯然也是想明白了,便沒有再說什麽。
只是笑道:“這灑水車也記你們一功,但還需改進。我瞧上下不能兼顧,倒不如暫且只專註於下面,將上面出水的部分拆除,單獨做一個。”
木匠聽趙鈺這般說也松了口氣,只要不是一無是處就好。他想了想,忽然來了些許靈感道:“陛下,這樣大的灑水車裝滿水後只怕要三四個人才能拉動,反而得不償失。不如將灑水車改成小型的水箱背在身後灑水。”
他心中合計了一下,改成水箱後水更少,需要齒輪帶動的力量也更小。而且使用水箱也只需要一個人操作,不用白白耗費人力。再想遠一些,涉及專門往地裏澆水的水箱後再造一個由人控制的向高處灑水的裝置也不難。
趙鈺聽了木匠的話並未反駁,反而鼓勵道:“術業有專攻,做木工朕不如你,既然你認為這樣可行便大膽去做就是。此次灑水車也不錯,凡參與的均賞銀五十兩。”
匠人連忙謝恩,趙鈺叫起後便看向工部尚書道:“讓他們下去再研究,我們一同商議下匠官的事。”
匠官?這是什麽?
木匠眼前一亮,頗有些躍躍欲試想去聽聽。但礙於趙鈺的吩咐,只能帶著他們研制出的灑水車離開。
工部尚書則是心中冒出些許猜測,雖說有些不滿匠人也能封官,但工部的底子都是匠人撐起來的,他便是不想答應也不行。陛下可不是什麽會為他隱瞞的老好人,只怕恨不得抓住他的錯處把他拉下馬呢。
而且這也有些好處,那些匠人們也會更擁戴自己。想明白後工部尚書也不再抗拒,而是順著趙鈺的話答應下來。
趙鈺笑著道:“工部的不少匠人有大功,朕想著他們在工部多年也該給些獎賞。他們在工部官不官吏不吏的,倒不如擇優入仕。”
匠人有官匠和私匠之分,身在官府為官府做事的自然是官匠。官匠無需徭役,私匠則需按日到官府輪值,這就算他們的徭役了。
官匠為官府做事自然也不是白做的,也能同小吏一般支領錢糧。既如此倒不如再加一把火,給匠人們一個刺激。反正只要航海順利,別說幾萬兩銀子,就是千萬兩也能拿出來。
工部尚書合計一番,說道:“陛下,工部四個清吏司共有各色匠人三百多人,不如設大匠十人為八品,中匠二十為九品,剩餘小匠皆為從九品或不入流。”
匠人們又不通政事,便是設官也是去管理匠人們的,因此也不用太多。至於大匠...就看誰有本事了,光是匠人的種類就不下十種,定然是無法兼顧所有匠種的。
趙鈺聽了便吩咐一旁的內侍,讓他去工部將匠人名冊取來。他笑道:“還不知上次獻上水泥的匠人叫什麽?”
江利忙道:“是我們工部最厲害的匠人,叫水三石。他家祖上便是京城的,一手燒制三合土的技藝極強。他燒制的三合土堅固耐用,咱們去年修路時的土都是他帶著人燒的。”
趙鈺聞言心中更是滿意,他不願意現在就大面積修水泥路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去年才斥巨資修了三合土路,這會兒就急巴巴去修水泥路,再有錢也不是這樣燒的。
他想了想,說道:“傳令下去,水三石獻水泥有功,封為正四品騎都尉,賞府邸一座、銀千兩。”說完又看向江利,道:“至於官匠的官職,稍後內侍取來名冊後你先擬定了範圍。”
江利聞言很是滿意,臉笑得宛若開花一般。他就知道陛下沒有完全厭棄他,只要知錯能改,陛下的寵愛還不手到擒來?
他隨後便根據往日的記憶大致劃定了能被封為大匠的十來個人,都是能工巧匠技藝精湛之輩。趙鈺見都是往常聽過名字的,便點頭應下,只待吏部考核後就正式下旨。
*
九月正是棉花豐收的季節。
當初柳安曾建議趙鈺在京城販賣棉種,後期大來書齋又將棉花栽種手冊印出來,不少搶到棉種的人都按著冊子種棉花。現在跑到京郊去看,有不少零星的白色棉花點綴在藍天黃土間,煞是好看。
當然,價格也很好看。
除了各處的皇莊外,全天下只有京城的百姓種的是皇室的新棉花。這種棉花又大又白,比從前又小又黃的棉花簡直隔著天上地下,所有自詡貴族豪門的人都盯著京城來的棉花,直接將價格擡到十兩銀子一斤。
這已經超出棉花本身的價值許多,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那些貴族老爺們的臉面。別人的臉面與百姓確實沒有一錢銀子的關系,他們最在意的是還沒有到手上的銀錢。
京中凡是種了棉花的都樂瘋了,幹脆卷了席子跑到棉花地裏睡,白日就急急忙忙的收棉花。他們收完棉花就直接送到隆記商行代買,雖說需要一斤讓一兩銀子出去,但隆記是聖人名下的商行,能幫他們賣出最高的價錢。
沒能種上棉花的則到處想辦法買別人的棉種,或是每日都要到商行去問一句什麽時候開始賣棉種。不少有眼界的都清楚,棉花還能再高價賣上一年。等第二年陛下騰出手,定然要將棉價打壓下去,到時候許是一兩銀子便能買上一斤。
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到時候沒人需要買棉花了。畢竟棉花又不是只能用一次,等時間長了取出來再彈一彈又是一床新被褥。棉花的產量又這樣高,每家種上三分地就夠用了,說不定過年還能做一身新棉襖。
趙鈺看著會計司新送上的奏折,根據棉種的數目心算一番,見實際收上來的與估算的差別不大便有些滿意。因著柳安不在京城,被派來回話的正是他提拔的郎中。
倒是河南、湖南等地的皇莊還未派人過來,不知具體情況如何。正常情況下皇莊應當先上報內務府,不過棉花事關百姓能否穿暖,趙鈺便格外重視些。
趙鈺合上手中的奏折,全然沒有對柳安的和顏悅色,只淡淡道:“不錯。”
作者有話說:
還欠一千字(羞)
這是25號的更新
忽然腳崴了,腳面腫了一個大包。我大膽給自己定了個治療方案,先冷敷兩天,然後熱敷兩天的同時擦點紅花油+按摩,希望能好轉(叉腰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兩月來的捷報讓不少百姓放心的同時, 對柳安這個深受愛戴的好官兒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茶館的說書先生近來講的正是柳安當初在西北軍闖蕩的故事,京中不少百姓這才知道原來柳安還有個玉面小將的稱號。
他們平日見到的柳安都是文質彬彬,就連與人紅臉兒吵嚷都沒有過,在知曉他要上戰場後還擔憂過他。乍然知道柳安的過往, 不少百姓還有些不敢相信。
在說書先生不遺餘力的宣傳下, 民間對柳安的不信任感也減少了許多,不少原本就崇拜柳安的人更是吹捧起他文武雙全的名聲來。
當然, 更重要的是皇莊上的各類糧種一直都是柳安在負責, 眾人看到吃飽穿暖的希望後自發感激起柳安這個主事人。即使後來柳安忙於政務很少往皇莊, 但皇莊的規章制度仍是他留下的框架。
除了對西征大軍的熱議,不少百姓也註意到通向皇陵的長長的路。自那邊開始修建, 水泥這種新興土料的出現就已經傳遍整個京城,甚至有向外擴張的趨勢。
尤其一些住在鄉下的百姓,他們走慣了土路、青石板路,猛然一見這樣平整的水泥路更是又驚訝又稀罕。若非那條路總有官兵把守, 又是通向皇陵, 只怕這水泥路早就被好奇的百姓擠滿了。
九月初,趙鈺正式下令開放通向皇陵的水泥路, 在不影響內務府公務時允許百姓前去。
先前趙鈺曾命百姓種樹, 其中最多的就是在通向皇陵的方向。因為這個方向其實居住的人最少,因為靠近皇陵也帶著一種特殊的意味。
毫不誇張的說, 水泥路其實是處在樹林子裏頭的。原先雖說大部分都是土路,但兩旁的行道樹乃是凈土樹, 與其他的椿樹、白楊等差別頗大, 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幸好原先這條土路就夠寬廣, 即使改成水泥路也不必砍樹, 不然只怕這水泥路旁只怕就缺少了標志性的凈土樹了。
如今天氣漸漸涼下來, 百姓們往小樹林裏鉆只會嫌冷,可這不一樣!這可是水泥鋪成的路,京城裏的頭一份,但凡碰上外鄉人過來,十有八九都會問上一句。
若是他們身為本地人都不清楚,那豈不是丟了大面子了嘛。
因此不少百姓都成群結隊的往水泥路上跑,生怕落後一步就跟不上京城最時興的話題。去得多了,他們也都發現水泥路的好處,有些家有餘財的還盤算著要不要也在家裏修個水泥地面。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聖人折騰出的東西很少有賣高價的。如同肥皂、火柴、玻璃窗等,貴有貴的好處,便宜也有便宜的好處,雖說貴賤不同,但尋常百姓買個便宜的就足夠改善生活了。
而且不少男人都悄悄觀察過,皇家修的水泥路厚厚一層,花費自然不小。但若他們提前平整土地,也能只用薄薄一層水泥。
到時候他們也不用擔心每次下雨地上全都是泥,一腳一個坑。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腿腳本就不便,若是不小心跌倒就要了命了。
於平民百姓而言,生活最是平淡不過。兄弟間即便爭奪家產,也只是鍋碗瓢盆兩句口角而已,遠不到謀財害命的程度。與父母的感情不見得親密,卻也做不出看著老父老娘顫巍巍一時不防就喪命的事。
趙鈺不知百姓們已經打起水泥的主意,他短時間內也不打算將水泥路全都鋪出去。畢竟水泥要用到鐵粉,雖說大乾並不缺鐵,但趙鈺還有些顧慮。
他看過卷宗,凡是做工場地粉塵碎屑多的,匠人們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肺部病竈。而大乾的鐵礦確實不少,探明有鐵礦的縣就有將近三百個。
一則大量開鐵礦於匠人有害,二則全速挖掘鐵礦後不僅當地會遺留礦坑礦洞,子孫後代也無法再享有這些資源。
趙鈺考慮了又考慮,最後還是將目光放在外國。大乾的鐵礦還是按著原有的節奏來,出產的這些鐵暫且夠他們用了。如今開放海禁,不少外國船只都遠航而來,從他們手上買鐵囤積也是個好主意。
設在南方的皇家造船廠也接連傳來好消息,在拆解了兩艘西洋船後木匠終於堪破西洋船的秘密。在西洋船的基礎上,木匠和鐵匠又敲敲打打改動一二,終於造出能航海的大船,已經在近海岸處下海試驗。
皇商吳家被派去主持造船廠的大小適宜,凡事都兢兢業業不敢懈怠,心中卻頗為得意能在一眾皇商中脫穎而出。他接到趙鈺的指示要學習西洋船制法也沒有異議,全然不像其他造船廠的人嘀嘀咕咕。
總而言之,吳英已經正式上折將試驗結果上報,從結果來看確實具備了出海的條件。趙鈺便傳信昭毅將軍,讓他點幾隊官兵隨船出海。內務府的人也在趙鈺的示意下收拾準備出海交易的商品,由禁軍壓向南方。
不僅如此,為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趙鈺還特意命翰林院寫了幾封國書,又命鴻臚寺的官員隨行。為安全起見,趙鈺也並未要求航隊直接駛向遠洋,而是要先沿著當初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航行。
這些在皇室內部也有留存的資料以做參考,只要小心些可謂萬無一失。雖說如今大乾四方都不太安寧,可所有人都還在觀望西征戰事,在未曾塵埃落定前沒有人敢伸手試探。
基於此,奉命航行的上至大臣,下至官兵民夫,都沒有太過抗拒。更別提陛下還承諾若發生意外,民夫以官兵待遇撫恤,官兵以七品官待遇撫恤,官員均以高一級待遇撫恤。
只要見過南方那些洋人交易場面的人都清楚出海可謂一本萬利。活著回來嘉獎定然不少,家中也能多出餘財供養父母、教養子孫。若是不幸身死朝廷每年也會撫恤,家中妻兒老小也能有生計。
賈璉原以為如今柳安和謝齊志都身負重任,蘇指揮使又在葭州護衛陸頤,再往下數就該自己是趙鈺最信任的人。在皇帝即將組建船隊遠航時還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既擔心出海後無法生還,又眼饞出海獲得的巨大利益。
誰知到最後皇帝表哥都沒有提起過他,不免讓他有些洩氣,只能眼看著船隊離開。
就在大乾的船隊駛離港口後,工部也終於傳來好消息。工部上下總算又能將頭高高擡起,暫且忘卻殿上脫衣受杖的恥辱。
這次工匠們新研制出來的灑水車可是用來耕種的利器。不是哪個地方都能用上水車的,而且修建水車也要考慮到當地的情況。
別看不少村莊都是依山傍水,水源充足,但在灌溉時節上下游村落發生械鬥的不在少數。而灑水車操作一次灑出的水是定量的,只需要給牛套上車,人在上面坐著,每隔一段距離拉下灑水繩即可。
這灑水車極為省水,可用於水源並不十分充足的地方。可即便是非常缺水的地方,也能駕車到遠處拉水回來。
趙鈺正聚精會神的聽著工部尚書唾沫橫飛的介紹匠人們研制出的灑水車,時不時頷首示意自己在聽。工部尚書說得也越發起勁,得意的請趙鈺到宣政殿外觀看。
趙鈺本就十分滿意,見到灑水車的實物後就更滿意了。匠人們知道這水車是要用於農田、除灰的,因此設計時就少了那些華而不實的雕刻與裝飾。
車身整體猶如馬車廂一樣,只是在打開側上方的開口往裏看去,才發現裏面另有乾坤。不知作何用處的齒輪密密麻麻的鋪在車廂底部,裏面浸著一層水。
趙鈺示意他們往裏添水當場試驗,匠人也沒有怯場,穩穩當當的一邊趕牛一邊灑水。拉著下面的繩子時下面會忽然出水向四周噴灑,持續五六秒後再拉一次即可。若要灑水的面積較大,便可持續不斷地反覆拽拉。
而從上方出水,則是拉著上方的繩子拽拉。只是相比較起來,下方噴灑的水更加均勻圓潤形似水霧,上方則是大些的水滴。
雖說當初強調也要能從上方噴水,但匠人們在制作時心照不宣的將重點放在了給地面灑水上。而且為了照顧凹凸不平的土地,灑水車的車架也擡高了許多,整體也使用更為輕巧的木材。
這並沒有達到趙鈺預想中的效果,可向地下灑水的功能卻做得差不多,算是差強人意。
匠人從車上下來後便垂手站在工部尚書身後,見趙鈺不言語有些忐忑,原先的自得也漸漸散了。
工部尚書很是喜愛的看著灑水車,有些不明白趙鈺為什麽不說話,連個讚許也沒有。他試探道:“陛下以為如何?”
趙鈺靜默一瞬後,看向工部尚書道:“什麽地方的農田需要用灑水車來灑水。”
工部尚書一楞,忙答道:“自然是用水並不方便、或是缺水的地方。”
他剛說完自己也反應過來,連聲道:“是臣糊塗了,這灑水車還需改進。”
貧窮的村莊各有各的難處,而富裕的村莊卻大多有共通之處,必然有取水方便的優勢。畢竟用水澆地才能讓莊稼長好,莊稼長好才能吃飽穿暖。
對這些地方來說用水車即可,不必特意買灑水車來澆地,他們並不缺水。不缺水不一定富,可缺水一定窮,這樣的村莊又怎麽可能有牛這樣的牲畜呢。
趙鈺見那木匠臉色驟然蒼白,顯然也是想明白了,便沒有再說什麽。
只是笑道:“這灑水車也記你們一功,但還需改進。我瞧上下不能兼顧,倒不如暫且只專註於下面,將上面出水的部分拆除,單獨做一個。”
木匠聽趙鈺這般說也松了口氣,只要不是一無是處就好。他想了想,忽然來了些許靈感道:“陛下,這樣大的灑水車裝滿水後只怕要三四個人才能拉動,反而得不償失。不如將灑水車改成小型的水箱背在身後灑水。”
他心中合計了一下,改成水箱後水更少,需要齒輪帶動的力量也更小。而且使用水箱也只需要一個人操作,不用白白耗費人力。再想遠一些,涉及專門往地裏澆水的水箱後再造一個由人控制的向高處灑水的裝置也不難。
趙鈺聽了木匠的話並未反駁,反而鼓勵道:“術業有專攻,做木工朕不如你,既然你認為這樣可行便大膽去做就是。此次灑水車也不錯,凡參與的均賞銀五十兩。”
匠人連忙謝恩,趙鈺叫起後便看向工部尚書道:“讓他們下去再研究,我們一同商議下匠官的事。”
匠官?這是什麽?
木匠眼前一亮,頗有些躍躍欲試想去聽聽。但礙於趙鈺的吩咐,只能帶著他們研制出的灑水車離開。
工部尚書則是心中冒出些許猜測,雖說有些不滿匠人也能封官,但工部的底子都是匠人撐起來的,他便是不想答應也不行。陛下可不是什麽會為他隱瞞的老好人,只怕恨不得抓住他的錯處把他拉下馬呢。
而且這也有些好處,那些匠人們也會更擁戴自己。想明白後工部尚書也不再抗拒,而是順著趙鈺的話答應下來。
趙鈺笑著道:“工部的不少匠人有大功,朕想著他們在工部多年也該給些獎賞。他們在工部官不官吏不吏的,倒不如擇優入仕。”
匠人有官匠和私匠之分,身在官府為官府做事的自然是官匠。官匠無需徭役,私匠則需按日到官府輪值,這就算他們的徭役了。
官匠為官府做事自然也不是白做的,也能同小吏一般支領錢糧。既如此倒不如再加一把火,給匠人們一個刺激。反正只要航海順利,別說幾萬兩銀子,就是千萬兩也能拿出來。
工部尚書合計一番,說道:“陛下,工部四個清吏司共有各色匠人三百多人,不如設大匠十人為八品,中匠二十為九品,剩餘小匠皆為從九品或不入流。”
匠人們又不通政事,便是設官也是去管理匠人們的,因此也不用太多。至於大匠...就看誰有本事了,光是匠人的種類就不下十種,定然是無法兼顧所有匠種的。
趙鈺聽了便吩咐一旁的內侍,讓他去工部將匠人名冊取來。他笑道:“還不知上次獻上水泥的匠人叫什麽?”
江利忙道:“是我們工部最厲害的匠人,叫水三石。他家祖上便是京城的,一手燒制三合土的技藝極強。他燒制的三合土堅固耐用,咱們去年修路時的土都是他帶著人燒的。”
趙鈺聞言心中更是滿意,他不願意現在就大面積修水泥路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去年才斥巨資修了三合土路,這會兒就急巴巴去修水泥路,再有錢也不是這樣燒的。
他想了想,說道:“傳令下去,水三石獻水泥有功,封為正四品騎都尉,賞府邸一座、銀千兩。”說完又看向江利,道:“至於官匠的官職,稍後內侍取來名冊後你先擬定了範圍。”
江利聞言很是滿意,臉笑得宛若開花一般。他就知道陛下沒有完全厭棄他,只要知錯能改,陛下的寵愛還不手到擒來?
他隨後便根據往日的記憶大致劃定了能被封為大匠的十來個人,都是能工巧匠技藝精湛之輩。趙鈺見都是往常聽過名字的,便點頭應下,只待吏部考核後就正式下旨。
*
九月正是棉花豐收的季節。
當初柳安曾建議趙鈺在京城販賣棉種,後期大來書齋又將棉花栽種手冊印出來,不少搶到棉種的人都按著冊子種棉花。現在跑到京郊去看,有不少零星的白色棉花點綴在藍天黃土間,煞是好看。
當然,價格也很好看。
除了各處的皇莊外,全天下只有京城的百姓種的是皇室的新棉花。這種棉花又大又白,比從前又小又黃的棉花簡直隔著天上地下,所有自詡貴族豪門的人都盯著京城來的棉花,直接將價格擡到十兩銀子一斤。
這已經超出棉花本身的價值許多,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那些貴族老爺們的臉面。別人的臉面與百姓確實沒有一錢銀子的關系,他們最在意的是還沒有到手上的銀錢。
京中凡是種了棉花的都樂瘋了,幹脆卷了席子跑到棉花地裏睡,白日就急急忙忙的收棉花。他們收完棉花就直接送到隆記商行代買,雖說需要一斤讓一兩銀子出去,但隆記是聖人名下的商行,能幫他們賣出最高的價錢。
沒能種上棉花的則到處想辦法買別人的棉種,或是每日都要到商行去問一句什麽時候開始賣棉種。不少有眼界的都清楚,棉花還能再高價賣上一年。等第二年陛下騰出手,定然要將棉價打壓下去,到時候許是一兩銀子便能買上一斤。
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到時候沒人需要買棉花了。畢竟棉花又不是只能用一次,等時間長了取出來再彈一彈又是一床新被褥。棉花的產量又這樣高,每家種上三分地就夠用了,說不定過年還能做一身新棉襖。
趙鈺看著會計司新送上的奏折,根據棉種的數目心算一番,見實際收上來的與估算的差別不大便有些滿意。因著柳安不在京城,被派來回話的正是他提拔的郎中。
倒是河南、湖南等地的皇莊還未派人過來,不知具體情況如何。正常情況下皇莊應當先上報內務府,不過棉花事關百姓能否穿暖,趙鈺便格外重視些。
趙鈺合上手中的奏折,全然沒有對柳安的和顏悅色,只淡淡道:“不錯。”
作者有話說:
還欠一千字(羞)
這是25號的更新
忽然腳崴了,腳面腫了一個大包。我大膽給自己定了個治療方案,先冷敷兩天,然後熱敷兩天的同時擦點紅花油+按摩,希望能好轉(叉腰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